【笔记】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
这个导论我断断续续的看了有两年了还没看完。。。我是不是很那个。
讲的很不错,可以看看,能引人深入的思考问题。
下面记录一下笔记。
<strong>第15集一个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道德 2014.1.5</strong>
研究文化差异的人类学家把道德分为三种形态:
1、自治道德:主张原则自由,平等,不影响他人自由
2、集体道德:以集体为最高准则,强调责任,位置,贡献
3、宗教道德:强调神圣、邪恶、赎罪
两种使人向恶的力量:
1、抹杀人的个性,融入集体中。实质是降低个人责任转为集体责任。如:一个人拿石头扔窗户和一群人扔
2、抹杀他人个性,不把人当人看。如虐待奴隶
两种使人向善的力量:
1、共同语言,集体认同感。使人对自己属群体以善心。
2、换位思考,同理心,站在别人处境思考。
<strong>第16集一个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自我和其他(一)2014.1.5</strong>
本节主要讲的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很不错的一节,讲到几个效应。
社会心理学三个效应:
聚光灯效应:人民总是以为别人在注意自己,其实只有你自己注意自己,别人都忙着注意他自己。
自我感觉良好:人们总是感觉自己比一般人做的好。
归因理论:人们总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觉得合理的理由。会造成错误归因。当事情不顺时我们倾向于归因外部情况,当事情顺时归因于自己的才能。
透明理论:人们总是高估自己被别人看穿的可能性。
基本归因理论:我们倾向于把原因归咎于人的性格,或欲望,或本性,而不是实际情况。
最后讲到为什么会喜欢别人:
1、邻近性。喜欢物理距离上离的近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与别人交往的多。单纯接触效应:接触越多你越喜欢。比如,你是更喜欢照片上的你还是更喜欢镜子里的你?对于每天照镜子的喜欢镜子里的多一些,因为接触的频繁。一些图片让你看,你会更喜欢曾经见到过的图片。
2、相似性。
3、喜欢长的好看的人。比如,长的好看的孩子做错了也没错,长的不好看的,会被批评的更厉害。研究表名,父母会对长的不好看的孩子更凶一些。
最后,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让他多余。凡是没有的,把他仅有的也多去。简单来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我有一个自己的想法,其实这就是个坎。跨过这个坎会富的更富,在坎之下会穷的更穷,所以要靠研究生的努力跨过这道坎,让富的更富。比如我,我一旦会写网站后,找工作或实验室总是有让我写网站的活,尽管我已经不太喜欢干。所以,我有时候就想,简历里面少写自己会写网站。并且一定要在研究生努力做上喜欢做的工作,变成富的更富。而不是没跨过那道坎,继续网站,连仅有的算法能力也忘记了,被夺取了。
推荐看本集,可以不用看之前的,每集几乎独立而不需要前面的依赖知识。
<strong>第17集一个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自我和其他(二)2014.1.6</strong>
本集主要讲的是刻板印象和心理学上的两个未解之谜。
刻板印象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我理解其实就是对于某类群体的偏见,但不仅仅是人,对物也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往往是对的。有一个地方很值的提,有人做过一项实验,图片会随机出现一个单词让人们回答右还是左,白人和好的东西人们说右,而黑人和不好的东西人们说左。另一组是白人和不好的东西说右,黑人和好的东西说左。实验发现,第二组平均要比第一组反映的慢。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汽车保险,保险费会对年轻人收取的高解释因为年轻人不够稳重爱疯,可这并不是全部的年轻人,有些人肯定会按个人收费来说被多收费了。可是如果说亚裔和欧裔的人按不通的收费标准来区分,肯定会造成强烈的反对。就好比中国中的地域偏见一样,当一个人说出他的省份时,我们内心就已经不自觉的认为其会有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来自于我们以前了解到的人的特点。我觉得上过大学的人最好有点脑袋,即使你有地狱偏见也应该知道那个不对的,应适当的压制,而不能表现出来。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对这个人的看法。一旦看法形成,人们就会去寻找支持自己相信的观点的证据,如果不是则抛弃,如果是则暗想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两个未解之谜是睡眠和笑。为什么要睡眠?为什么会笑?
<strong>第20集 最好的生活:高兴 2014.1.18</strong>
心理学导论持续两年我终于看完了。很不错,非常推荐。
当今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人们之所以贬低知识,因为其没有产生金钱价值,人人都用实用主义的思想评判着世界。一个知识渊博的穷人,我们会认为他只是死学习。而一个有钱的流氓,我们会认为他至少某方面比较厉害的能力。人人都有偏见,金钱的多少绝对着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继而影响着我们之后对此人的认识。人生真是太艰难了,真的不想和仅仅有感性脑子人讨论深入的问题。人各有志。
这一课讲的是幸福,我也认为以幸福作为结束再好不过了。因为看过几集的哈佛幸福课,这里说的一些导论性的内容我都有所涉及。大概也记了一点笔记。
1、一个人的幸福感没有我们想象的受事情的影响那么大。造成这个事情的原因是:适应,即习惯。我们中奖了,开始很高兴,过些天中奖这个事已经编程了我们幸福的基础,即,我本来有概率中奖,最后中了,我很幸福。当我真的中了之后,他就成为了我生活的基础,过一些时间就会回到之前的幸福程度,我还得面对孩子对我的不尊敬,很有可能因为奖造成社会关系的破裂等等。
但是有一些特例:比如,噪声我们不会适应,如果一直有噪声我们会一直难受下去。还有,整容我们也不会适应,如果我们整容变的好看了,我们会一直很高兴。
2、那我们怎样才能一直幸福呢?有两种方案,第一,猎奇。体验各种事情,和不同的人ML(这是老师当堂说的,国外可真开放,敢说心理想的事情),爬珠峰,想干会记就干,厌烦了就换另一个想做的。第二,追求不会一下子使我们很快乐的东西,需要长久的努力,比如家庭,热爱的工作等。
3、幸福是相对的。我特别认同这个道理。在不影响生存的环境下,幸福取决于环境。现在你有两种选择,你的工资是7000,而周围人是6500,或者,你的工资是7500,周围人是8000。选择哪一个。在美国,中层的收入假设是10万美元,而在中国,上层的收入是10万美元,他们比较谁更幸福?所以,我曾经比喻过,不一定非要在北京血拼,因为我追求的是幸福。我们只需要超过会经常和我们接触的人中的80%,我们在那个20%里,我们就会感觉非常的幸福。而不是在北京的后20%中。这是个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眼界的问题。这应该是见过大而选择小。关键是不要骄傲。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你是老板,便可以私下告诉自己比较看好的员工给予私下的奖励,这样他就会觉得,这是自己比别人多的钱,会跟加的高兴,并热情的工作。因为,别人只知道他挣1w,其实比那个多,他自己心理清楚。
4、关于记忆中的幸福感。一个牙医实验,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治疗牙齿疼痛1个小时然后就结束。第二个,疼痛一个小时再来不那么疼的5分钟。当人们回忆起经历时,觉得第一个更痛苦,而事实是第二个疼痛的时间更长,人们遭受的痛苦也更长。但人们觉得第一个更加的痛苦。结论是,最重要的是高潮和结果。特别是结果。其实,就像同一件事一个人告诉你很不好,一个人告诉你还可以,其实只不过第二个人经历了那不再痛苦的时期,最终俩人对某事的评判的不一样。
看公开课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学习知识,自己独立思考,转换为自己的思想,应用于实践中,使人生更加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