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的自尊,作为国家的自尊
寒假期间初十到十五闲的实在无聊,浏览网页偶然看到哈佛幸福课,其实我早就知道这门课,却始终没能真的去看。这次,我看了。我兴奋因为他说出了我心中有但不知道如何表达,而且怀疑我自己的那些认识是否正确,现在我坚定了信念,幸福课是我心灵的一个伙伴。而我也后悔到现在才看到这门课,有我认为好的知识在那我想看却一直不看。但幸好,我看了。这里我就不再说推荐的事了。
幸福课最后讲到自尊。也是哈佛教授Tal的博士毕业论文。他的研究把自尊分为三类:依赖型自尊、独立型自尊、无条件自尊。人一辈子无论什么年龄都会同时拥有这三类自尊,只是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或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这三种形式的自尊所占的分量不同。经研究大部分人到了40岁才逐渐转化为独立型自尊多一些。也就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四十而不惑的年龄,不惑。
关于依赖型自尊,此类自尊价值感来源于别人的评价,能力感来源于与别人的比较。就像我们小时候渴望别人的赞美一样,就像别人的赞美时我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一样。这是天性没有任何错。我们自己总在暗地里跟别人比较,如果比别人好心里就高兴,如果没别人好就不高兴,或者产生嫉妒。
关于独立型自尊,此类自尊价值感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他心里清楚别人的评价只做参考。能力感来源于与自己的比较,曾经某些能力弱现在改变了,好的变得更好了。
关于无条件自尊,此类自尊价值感不取决于别人也不取决于自己,我有充分自信,不参与任何评价。能力感不与别人也不与自己比较,我处于一种状态,与他人相互依赖,同时又怡然自得。这大概是老子的状态吧,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我们还是有这种自尊的,只是与上两种混在一起同时存在比较难以察觉。
下面来讨论一下前两种。
关于评价。当人的依赖型自尊占主导时,人们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这样能得到价值感和能力感。而当人的独立型自尊占主导时,人们有时期待的不仅仅是赞美,而是客观真诚的意见与批评,这样他便能从自己之外的角度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从而提高价值感和能力感。
关于改变。改变需要明确两点:1、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我们还远没获得真理或相对的真理,我们很多人都能把握自然现象,而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把握了社会现象,甚至说社会现象从来没有重复过,所以,当前的对与社会的解释一定不是真理,我们要努力的奔向真理。2、人的改变首先是从思想上开始的,一个人必须想改变才能在不强迫的方式下发生改变。当人的依赖型自尊占主导时,我们也会努力,努力得到别人的好评,努力的超过别人,而不是我喜欢我的工作,我想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类人一直对别人抱有期待,期待别人肯定自己,期待别人帮助自己,想法别人肯定自己,想法别人帮助自己,当期待落空,又会怪到别人。因为,很多人都说过我好啊,他一定不对。因为他们觉得原因不在自己,何谈改变呢?还有潜意识中,改变自己意味着可能失去某些方面的赞美。当人的独立型自尊占主导时,人们以当前为出发点,不过多考虑别人有多少钱,当发现更好的东西时,愿意去改变自己,去做最好的自己。
关于自信,就先不说了,这里内容太多,我也还没想好。反正,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依赖型自尊建立起来的自信不是真正的自信,而独立型自尊建立起来的自信才是健康的自信。
关于做事。如果我说热爱教育,那么我一定想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以帮助更多的人。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一定不是仅仅的赞美你教的真不错,而是当今我的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所以,虚心征求意见不矢为一种正确的方法。而不是,不让学生说话,一边上课大发脾气和威胁学生,你敢说我教的不好,我给你挂科,一边自吹自擂自己有多好,还一边把压不住的反对声解释成为其他老师的花招。如果你学会了独立型自尊与依赖性自尊的区别,那么你应该能分辨以上两种教师行为。如果我说我热爱祖国?作为管理着中国的我该怎么办?
独立型自尊与依赖型自尊本身没有错,是人的天性,只是一个人到了50岁还在依赖型自尊中游走,我只是觉得有一些可叹。那对于集体呢?是别人的评价更重要还是自己的改变更重要?我们的集体需要天天关注朝鲜吗?(吐槽,朝鲜新闻过多。)
关于责任。敢于负责就要敢于承诺。政府如果真的为人民负责,就要敢于作出承诺,我尚未见过政府作出过承诺,因他们怕完不成。如果政府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如果政府真的为人民服务,我知道确实是这样,那为什么不敢作出承诺呢?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对的,想要改变些什么,那就做好量化可行性分析,做出承诺,然后去破除阻力,我们会有耐心等待。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我们成年人要作为人,要做更好的自己,共同带动整个国家的文明与进步。
ps.我们能客观审视自己吗?
pps.忠言逆耳利于行。
ppps.来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