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源自: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2修订版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柯尔伯格继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研究之后,提出了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他采用开放式的两难故事进行研究。
柯尔伯格著名的两难故事是“海因兹偷药”: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在这个故事中,海因兹遇到的两难问题是:应该遵守法律,还是要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向被试者提出的问题是:海因兹应不应该那么做,为什么?柯尔伯格根据被试者提供的判断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如受奖励为好行为,受惩罚为坏行为。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标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阶段2: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水平二: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物所制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4:“好公民”取向。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不能违反法规、法律。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作出选择。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遵守;如果不适宜,就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如,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包括妻子或陌生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要点:
第一,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童年期,在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少年期的个体大多数处于第2、第3两个阶段;青年期则发展到第3、第4两个阶段为主导的水平。
第二,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部分人一生都停留在服从权威和权威所制定的规范的水平。
第三,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
我觉得柯式道德推理,很好,可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