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 Charlie Wilson’s War (2007)

讲述一个故事,1980年冷战结束之前,苏联入侵阿富汗,阿富汗那里如火如涂,苏军的直升机打击完全没有还手能力的阿富汗人民。而查理·威尔逊一直关注着阿富汗战争,作为一个议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到了阿富汗看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怜悯心大发。他觉得,阿富汗与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而他们却无所作为,看着可怜的阿富汗人们牺牲。他调动关系,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秘密战争的方式,使美国在5年内像阿富汗拨款数,从500万提升到10亿,最后在1988年苏军签署协定,从阿富汗撤军。我看过小说1984,我也看到现在朝鲜人民的生活(说一点,我很讨厌网络新闻隔几天都要有一个朝鲜的画面,来麻痹国人,好像我们生活很好啦,你看看人家朝鲜,你们这群人还有什么不满的。然后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安慰,改变的力量一点点削弱,成为了生活的奴隶。可别在我面前说我们现在挺好的,看看朝鲜多凄苦,我可能不会当面反对你,但我会在心里反对你。活的真是比下有余啊,你在朝鲜人面前一定特自信吧。这些是题外话),我们都知道,其实那就是90年代之前的苏联,文革时期的中国,人民不再有独立的思想,我们个人的意识背群体所淹没,人人都在排除异己。我甚至想说,苏美的争霸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也必须是必然。如果美国失败,世界是什么样?朝鲜样吧。共产主义是好的,是人们的理想,人人实现自我的价值,朝着自由的世界发展。但,我们也要脚踏实地,精神可以对物质起到促进作用,但终究决定不了物质,如果物质水平精神水平达不到,共产主义只能是个幌子。自由平等也不正是美国宪法所一直追求的吗?自由平等人权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就好像美国人的专利一样,自由平等是世界所有人们的精神财富,不是那些美国佬的。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人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做出改变,而不是想着排除异己,能否接纳的了别人真是胸怀的体现。

故事的最后进行了升华,当冷战结束,这时阿富汗的人民有一半人是14岁以下的儿童,可以想象这是什么情况。当查理·威尔逊再次站出来,要求捐款100万为他们修建学校的时候,他失败了,彻底的失败了,他不明白,我们已经捐了10亿,最后这100万却再也拿不出来了,这是为什么?电影结束写了查理·威尔森说的话:These things happened. They were glorious and they changed the world…and then we fucked up the end game.[有些事情光荣且改变了世界,但结局却被我们搞砸了。]--他明显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电影开始和结束的画面是在电影一个礼堂里,美国第一次颁给了非军方人士查理·威尔逊军方的最高荣誉,当他拿着奖章站在领奖台上,大家全部起身,为他做过的事情鼓掌,致以敬意。他一直在朝着大家微笑,我也一直期待他能说点什么以升华电影的主旨,我以为电影开始没说,电影结束时会说,最后,也是汤姆·汉克斯(饰)迎着大家鼓掌的笑容画面作为结束。我突然知道,没什么可说的。说咱们能凑100万为阿富汗捐一所学校吗?还是,谢谢大家,这些是我们所有人的荣誉,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无能为力,是你们改变了世界。这两种话都不能说,第一种,不能说。第二种说了只能说他在违心的说话,是的,他应该感谢他们,我们都曾经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但是战争结束了,我们也再也团结不起来了,而现在还会有人想为占阿富汗一半人口的14岁儿童去努力呢?只有他自己想,在漆黑的夜晚,他突然觉得自己再也不是曾经的他,曾经的他要雨得雨要风得风的,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现在呢?只有自己偷偷的悲伤,跟自己挺好的女人通个电话,却不了知那女旁边已经躺着别的男人了。

他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他了,脸上越来越多的是无奈。

生活教会了我们很多,随着年龄的长大,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变老。但我希望,我们的心要越活越年轻。

最后,我想起来了前两天逝世的邵逸夫前辈。由于我本科学校没有逸夫楼,到了北京,我也总奇怪貌似好多学校都有一个叫逸夫楼的地方,我想不明白,为啥名字都取的一样呢,也没有去深究其愿意,知道邵逸夫老前辈去世新闻报道了,我才知道,原来他是位慈善家,为学校捐款,学校为感谢取名为逸夫楼。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