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月4月5日,上周一跟公司老板提出离职事情,今天跟老板讨论好了善后事宜。恩,也就是说,我获得了短暂的相对的自由。

 

热爱工作,工作也是自由,没有找到合适的事情做,即使不工作也是舒服。

从2017年7月毕业,接近两年了,如果这两年我在同一个公司工作,我也是有两年经验的人了。而我这两年中换了三个工作,那么我还是一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人吗? 少了还是多了。

这两年,值得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回顾一下过往。

校招的时候本来拿到了百度的offer,但其实实习时对我那个岗位并不满意,我更期望的是做挖掘方面的工作,但我那个岗位是架构调研。后来,周围的同学都在找能解决户口的工作,我也开始执迷于此,由于刚开始不在意,银行我只赶上两个,中行和农行。最后意外的拿到了农行的offer,但意外之外,也感觉到为什么会拿到,因为那次群面感觉问题回答的不错。所以,就没有多想,开始实施我的宏伟计划,先拿户口再跳槽。一个支持的角度是,这样能在未来做技术时没有后顾之忧。

恩,2016年7月去了农行。在农行的工作,果然没有很大的压力,每天中午跟庆哥去打乒乓球,这让我感到快乐,因为他比我打的好。我被分到六部大数据部门,具体到工作职责,是反洗钱项目的开发,使用到的技术是java web体系。后来有一个新项目,我全程参与,是存款保险开发,使用技术是sql语言,因为来源系统众多,对账花去了不少时间。正常的工作,持续到2017年2月,在春节前,当我收到户口已经落下的消息的时候。身体进入了出神的状态,满脑子想的都是,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户口吗,这就是拥有了户口的感觉吗?我麻木着,不知所措。一种获得成功的感觉,一种可能是人上人的感觉,但在这种感觉之后却潜藏着不稳定,我一直是户籍制度的批判者。我本计划呆个至少一个两年再去找机会的,这时候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还有必要再继续呆吗? 这个念头自从闪过后,就再也去不掉了。我太想进入向上的轨道了。最终过完年,提出了离职,在2017年4月完成离职。共计10个月。

在从农行离职时,我心态特别好,我给自己定位从零开始,我想做数据挖掘,但是缺乏经验,中间也有些迷茫。当rrc让我选择应用开发还是数据挖掘时,我竟然选了我不太喜欢的应用开发。当时觉得技术就那样,而且着迷于互联网金融,投简历的公司都没往大公司找,都是小的创业公司。最终,阴差阳错我想到了京东,我应该去京东,甚至有一种使命感。当时就想,只要京东要我,什么条件都无所谓。最后,去了京东。京东,我所在的小组是偏业务的,技术能力未能得到锻炼,小组中都是我帮他们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却用编程去解决问题。最后由于一些其他原因,我不想留下。后来前人人车同事创业获得了融资,需要技术负责人。也正值我对当时工作状态很失望,我也一直想做自己的事情,就来到了现在的公司。这是属于另外一条路,全面技术能力的路。到10月底,离开了京东金融。共计半年时间。

目前的创业公司,我呆了5个月时间。前期非常努力的去做事情,学了larvel,vue.js,gulp,dingo-api等,学了不少网站假设的知识,前三个月技术成长不少。中间开始招聘前端人员,最终也没有满意的。慢慢的,对未来要做的项目也缺乏了信心。外加想到并不是一开始的创始人,等各个因素,只能通过工作出成果,才有可能给股权,股权给少了,我也不在乎啊。另外没有环境,也不可能扩大互联网产品业务,因为并没有真正好的项目。于此,我便动摇了。最终提出了离职。我也慢慢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web应用开发中,我从学习到应用,感觉很充实,一旦会用了,就感觉到空虚,难道就这样重复的实现业务吗?我不喜欢重复性工作。我对未知充满好奇,我渴望有挑战的东西,那才能让我夜不能寐。

慢慢的,我也清楚了我再数据智能上的方向,绝不是确定了一个算法,把这个算法用c++在大型数据上实现。我对调研更感兴趣,怎样提高准确度。当然有时候这两项是不分开的。

数据智能对我来说的优点是,这是一条不归路,永远做不到最好,永远可以提升,这可以让我永远得不到满足。

但兴趣或许也会变,也许我注定一事无成,不能与自己喜欢的人长久的说话,那我也没办让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

这两年,在工作方面到底值不值得。

我想,既值得又不值得。值得是从技术的宽度上来看。不值得是从挖掘技术的深度上来看。或许不应该考虑值不值得的问题,这只是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我是努力了。

而现在,我更加确定了自己方向。我想只能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两年,找到了方向,我想,这也很好。方向可能还会变,那再说吧。

我对于自己,要求并不高,我依然可以从零开始,拿一万出头的工资。但是,我没法张口跟父母说我换工作了,我也没法去跟他们解释一切。只有工资能封住他们的口。我期望能告诉母亲换工作时,带一句工资两万,让他们放心。

 

工作就那回事,没有我解决不了的工作。

期望两万以上。